專欄專項
Special Columns
“你認為成為一名教師的意義是什么?”
“三尺講臺,一腔熱血,成就萬千學子?!?/p>
“那你覺得怎樣算是一個教師的成功呢?”
“桃李天下,譽滿三湘,學貫中西南北?!?/p>
“那你認為又該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師?”
“三觀端正,授業盡心,鉆研刻苦精深 ”
提問者是她,久經沙場,老練通達的知性女教授。
答題人是我,初出茅廬,朝氣蓬勃的新人女老師。
根據學?!袄蠋隆鼻嗄杲處熍囵B制度,我們開始有了交集。第一次見到她,她穿著一身職業裝,行為舉止都透露著氣質與優雅,腹有詩書氣自華。隨著之后的相處,我發現她其實開朗愛笑、很接地氣。她就是中國語言文化教學部主任——艾艷紅教授。我們切磋交流的方式是“互相聽課”。在這一年里,幾十堂課的你來我往中,我既做老師,更是學生。久而久之,關于那3個教育主題的提問,我似乎也找到了她給的答案。
01改革創新:教學的地方不止是三尺講臺
艾教授年越四十,但是風韻和神采似乎仍在二十出頭,烏黑油亮的秀發,依舊婀娜的身姿……印象中,她身上帶著古典味,總是一身知性女人的裝扮,優雅得體是她的重要標簽。這也是后來得知了她新潮的教學方式后,會令我更加驚愕的地方。
那是一堂應用寫作課,她先在屏幕上放出一個大大的二維碼,然后示意同學們去掃。大家齊刷刷打開微信,發現二維碼背后原來是艾教授的另一個世界。
手機屏幕上冒出來一個公眾號,頂端顯現著它的名字:艾姐微課堂。上面掛著兩行簡單的介紹: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,線上線下混合教學,大膽實踐,敢于反思,打造高質量課堂。朗讀,征稿,教學三合一。
很明顯,這是她搭建出來的一個線上教學的小平臺,一個小小世界,有詩有夢,也有遠方。這里屬于她自己,更屬于同學們。
“今天開始,這里是你們的地盤,你們可以在這里盡情地自由創作,聲音、畫面、文字……在沒有相見的日子,我們在這里見?!?/p>
如她所說,后來同學們在這里激揚文字、釋放自我,打開公眾號的歷史文章,里面都記錄著以往學生們的朗讀作品、文學作品以及她自己編輯排版的教學文章。
課后我問她,是如何有時間學會這些新興的事物的,她的回答是“從學生中來,到學生中去”。她說想要跟上年輕人的潮流,就要向年輕人學習,公眾號的編輯排版都是課后找學生學習的,包括怎么注冊賬號,排版用什么字號、多少字間距,怎樣選擇排版樣式……都是學生手把手教的。想要做新媒體教學,也是受到學生啟發:之前有幾個學生公眾號寫得不錯,傳播效率很好,便學過來了,用來開展創新教學。
“教學的地方不止有三尺講臺,還有年輕人沖浪的地方,他們喜歡什么平臺,老師就可以在哪里占個位置嘛;也不必想著是你去成就學生,虛心向他們學習,也是你們互相成就的方式?!?/p>
02擇善而行:讓正義與溫情傳遞
有人說,真正的好老師應該做到點亮學生心中的光,同時也能教會學生世界的暗。
在《中國文化概論》的課堂上,艾教授總是將課本所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,用傳統文化世界中的故事引出現實世界里的問題。在學習完司馬遷為李陵辯護遭遇宮刑的內容后,艾教授問學生,如果未來我們在職場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,當你的同事被上司誤解時,你會不會幫他說話?幫,可能面臨的是司馬遷一樣被遷怒的下場;不幫,于自己的良心卻是一道過不去的坎。在讀大學之前,少有人會真正去思考生活的兩面性,在陽光的背后總有一片陰霾。而當這片陰霾被揭露于世時,又讓人必須在正義與人性中做出抉擇。正當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時,艾教授醍醐灌頂地對學生們說道,如果你此刻沒有幫助別人,那么當你有一天面臨同樣的境遇的時候也不會有人站出來幫助你。
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,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。我想,這就是艾教授給予大家的教誨??v使人生艱苦,但我們仍要為之奮戰。
不得不承認,初入大學的學生,對過去仍然念念不忘,對未來卻感到萬分迷茫。但是,正如“紅皇后效應”一樣,每個人都要不斷地前進,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動,也是巨大的退步。而艾教授,她正如一股和煦的南風帶給學生們成長的啟迪,指導著他們前行的方向。
我想,成功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讓這棵樹擁有搖動另一棵樹的氣力,也并不是硬要掀起森林的浩蕩;是推動一朵云,讓這朵云擁有推動另一朵云的決心;是喚醒一個靈魂,讓這個靈魂繼續喚醒另一個靈魂;是一個火把點燃另一個火把……
既不是桃李天下,也不是譽滿三湘。
03樂于奉獻:教育需要極致的分享精神
相處久了,發現艾教授竟沒有午休的習慣。
“只研不教,誤人子弟;只教不研,定會平庸;教和研相互滲透、相互融合、相互促進,才能不斷成長?!?/p>
她習慣把別人躺平的時間用來鉆研學術。一直以來,對于教學和科研工作,艾教授都表現得異常積極,像是投入了十二分心力。令人欽佩的是她對于學術的堅持,始終能保持那份科學嚴謹的態度。
翻看艾教授的過往,發現她的學術科研已然碩果累累。不僅主編了《實用寫作教程》、《文學鑒賞》、《實用口才訓練教程》教材三部;還發表了《吳祖光<風雨夜歸人>中的人文精神評述》、《<活著>大背景下體現出的家庭倫理和中國文化》等學術論文共20余篇……
更令人感動的是她在對新人后輩的關照與提攜中所展現的奉獻精神。除了自我研究以外,她還常常引導我去做課題,搞學術鉆研。并且毫不保留地把她編寫教材的心得、教學備課的經驗,以及發表學術論文的方法論通通教授給我。成就自己不難、學術鉆研精深也不難,難的是將自己的經驗無私地分享,啟蒙別人也獲得成長。
立足方寸之間,心系莘莘學子,始終保持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,樂教善教。從教近二十年,艾艷紅教授始終把立德樹人、教書育人落實在課堂上,融入到責任擔當、文化傳承工作中去,體現出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,甘于奉獻的師者本色。